2010年11月24日 晴

主體的故事線很簡單, 日本中學女老師的女兒被學生殺死了, 女老師用她自己的方式報復了學生. 不像一般的偵探小說, 殺人案的情節/兇手是誰/如何報復全都在一開始就被全盤托出, 這個主體在書中和電影中都在第一段女老師的告白(用對著全班學生獨白的方式), 很早就吐露無疑, 所以在這裡也沒什麼不能說的啦~~  正因如此, 更讓人期待後面有什麼爆炸性的發展, 當然故事也沒令人失望, 最後的確是很"爆炸"性的結束~

 

大概三個月前沒什麼理由的買了這本小說, 老媽在飛往美國的飛機上就欲罷不能的把小說看完了, 媽說 "有讓人想看下去把它看完的衝動"~~  大概兩個星期前我也一口氣把這本書看完, 這本小說超不廢話的, 連序都沒有, 目錄之後馬上進入第一章, 故事一開始看似廢話但馬上就知道大事不妙~~  跟老公和好友M說起這本書的時候, 從他們口中才知道原來已經被拍成電影在上映啦~~~  既然我對這本小說讚譽有加, 自然也想去看看電影要如何呈現它, 而陪客包哥則是衝著松隆子想要去瞧個究竟~

 

原著的敘事方式是故事主配角一段接著一段的告白, 女老師的告白先鋪陳了整個主體故事, 以訴說流水帳的方式說出了令人震驚的殺人事件在先, 然後令人意想不到的報復方式在後, 接著是學生兇手A/學生兇手B/B的媽媽/女班長等等的接連告白, 漸漸托出更多驚人的內幕, 引導出最後的終極報復!! 就小說來看, 我覺得電影應該很難表現, 表現的不好就真的變成流水帳了, 但是電影的拍攝手法還滿讓人驚艷, 它既是很忠實的表現出小說的獨白敘事法, 但加上了導演特有的華麗拍攝手法, 讓本來就很詭異的故事變成又華麗又詭異~~ 

 

電影一開始以中學生不尊重老師的打鬧嘻笑吵雜聲為背景, 營造出女老師平淡卻詭異的獨白之間的對比, 一開始應該會覺得像在聽說教般的無聊, 慢慢轉變成很戲劇化很有壓力的一種觀看情緒, 就算沒看過原著的人也能感受到山雨欲來的詭異緊張氣氛~~  不過其中也是有幾個片段讓我覺得有點突兀, 像是女老師獨白期間學生在教室屋頂上的霸凌, 還有為什麼女班長非要被殺死不可等, 在原著小說裡不會有不連貫的感覺, 但我覺得電影裡的安排交代的不夠清楚以致於不確定這些片段要表達什麼...

 

電影的色調一直維持灰灰暗暗的, 松隆子的臉一直是有點恐怖的沒有表情的慘白慘白, 學生的服裝不管制服也好便服也罷都是一貫的灰暗, 導演常常帶到的天空也是一貫的陰霾~~  這樣沉重的色調, 卻相對的搭上學生看似無厘頭卻誇張的讓人不太舒服其實背後隱藏著惡毒的大聲喧嘩嘻鬧, 和穿插在電影裡像在故作青春的學生歌舞, 還有不時以慢動作或倒退動作呈現重點情節, 把人性以故作輕鬆的方式繃到最緊, 讓人有點喘不過氣的去面對人性的惡毒~~  整部電影的表現手法真是讓氣氛詭異到不行,  不過我覺得又不會沉重到令人想落跑, 華麗的手法可能有點太刻意, 不過我覺得反而更加強了故事的詭譎和荒謬~~

 

書中說 "小孩是純真的, 這不知道是哪個時代的神話", 這句話大概總括了故事的精神, 仔細想想整個故事裡好像沒有任何一個角色是代表正派精神的, 我想作者湊佳苗小姐應該是以人性本惡為出發點在寫這本小說吧...  唯一展現了人的光明面的, 大概是親情, 犯罪的動機是親情, 終極報復的手法也是利用親情...

 

日本少年法的法條裡, 14歳以下的孩子犯罪只要接受感化卻不用為自己的行為付出多大的代價, 所以那是誰應該負責呢? 受害者的家屬該向誰討這公道? 雖然受過法治教育, 總是會覺得這樣的私刑報復真是不對的ㄚ, 但心裡其實也不由得有大快人心的感覺, 有誰能說或敢說這樣的報復一定是對或錯?  我們以法律訂定了社會運作的規範, 卻又自相矛盾, 我想如果真有上帝或天使, 人類說不定就是那惡魔...  (請小心, 這是部黑暗的故事, 不論小說或電影, 看完後對人性都是問號問號無解無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Ke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